中新社上海12月4日电 (记者 姜煜)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CIO)4日发表机构观点称,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将逐步复苏。德意志银行集团的研究报告亦指出,外资企业并未停止在华投资步伐。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历史高位。
据CIO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下降既有周期性也有结构性因素,根据联合国《2023年世界投资报告》,2022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下降12%至1.3万亿美元,其中发达市场降幅较大。尽管今年前三季度中国FDI规模有所下滑,但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大幅上涨,尤其是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士和荷兰,今年1月至10月这五个国家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0.3%、94.6%、90%、66.1%、33%。此外,今年1月至10月,中国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达到41947家,同比增长32.1%。
“中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市场,我们预计中国FDI将逐步复苏,并伴随结构性变化。”CIO认为,中国将继续致力于进一步开放政策,如:放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及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RQFII)的交易规则、建立更多自由贸易区、缩减外国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等。在大众消费、绿色转型以及科技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下,未来5年至10年中国经济年增长率为4%至4.5%,这些新驱动因素应继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的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
德意志银行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熊奕发布的研究报告说,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实际使用外资以及其他国家报告的对华直接投资均仅显示较小降幅,表明外资企业并未停止在华投资的步伐。
“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所报告的对华直接投资情况显示,尽管自2022年以来韩国、日本和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有所下降,但与历史平均水平相差并不大。今年美国还加大了对华直接投资。”熊奕说。(完) 【编辑:叶攀】
中新网绍兴12月4日电(项菁)记者4日从浙江省绍兴市农业农村局获悉,绍兴市诸暨市伟罗家庭农场种植的“甬优1540”连作晚稻百亩方平均亩产达到839.73公斤,比2020年浙江创建的纪录高出37.93公斤,刷新了浙江“农业之最”。
近日走进诸暨市山下湖镇广山村的稻田间,稻穗密实、谷粒金黄,微风吹来,稻香四溢。现场,机器轰鸣声响彻田野,农户趁晴好天气抢收晚稻,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该农场创建的连作晚稻百亩示范方就位于此,于6月27日播种,7月14日移栽。据绍兴市粮油作物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周宇尘介绍,浙江省农业之最委员会办公室近日组织有关专家到该农场,对连作晚稻百亩方进行产量验收,数据打破了该省连作晚稻百亩方亩产纪录。
根据《水稻产量测定操作规范》(DB33/T2517-2022),专家组随机抽取三块田,采用收割机全田实割测产,三田块实割面积分别为1.037亩、1.077亩和1.105亩,毛湿谷总产分别为1020.44公斤、1077.87公斤和1045.63公斤,经取样送浙江省种子质量检验站测定水分与净度,含水量分别为27.2%、25.4%和22.8%,净度分别为98.4%、97.6%和98.6%。折成标准水分(14.5%)的净谷亩产分别为824.42公斤、852.29公斤和842.47公斤,示范方平均亩产(算术平均)为839.73公斤。
“大丰收”离不开农业技术的加持和种粮大户的多年坚守。
“甬优1540”连作晚稻百亩示范方。项菁 摄
“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今年农场主选用‘甬籼15’早熟早稻与‘甬优1540’超级稻连作的模式,使早稻收割比常规成熟时间提前了7天,有利于连作晚稻早分蘖。”诸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周宇杰告诉记者,其还综合运用叠盘暗出苗、两壮两高、统防统治以及配方肥替代等水稻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外加今年气温相对适宜,共同促成了连作晚稻穗大粒多、结实率高。
一直以来,浙江种粮大户、诸暨市伟罗家庭农场负责人詹建飞注重粮食高产创建和示范方建设,2022年曾以1474.1公斤的成绩,打破“浙江农业之最”双季稻百亩方1473.63公斤纪录。
“在今年的基础上,我计划明年扩大早晚稻播种面积,也有信心提高产量。”詹建飞受访时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