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3日电 题:西部计划实施20周年:大漠园丁筑教育绿洲
车行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天杭实验学校。这里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河上游,浅藏云端的雪山之巅环抱在后。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20周年之际,中新社记者随同共青团中央工作人员来到南疆多地寻访西部计划志愿者,天杭实验学校是第一站。
走进天杭实验学校教学楼内,两幕巨幅画报相迎而立——一面画着天山,一面则是江南山水图。据该校党支部副书记、校长,2007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崔振强介绍,这是一所由浙江杭州援建的学校,此名此景寓意“杭州和阿克苏两地人民在天山脚下结出美好的教育成果”。
8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天杭实验学校党支部副书记、校长,留疆西部计划志愿者崔振强。曾玥 摄
2007年,崔振强从河西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由此来到阿克苏。一年后,他通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进入当地教育系统工作。近15年的教学生涯中,崔振强先后在阿克苏市第三中学、阿克苏市高级中学、阿克苏市天杭实验学校任教,其间参与多所幼儿园、初高中学校的筹建工作。
谈及学生,崔振强反复提到“感动”二字。“我教出的很多学生都已经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我最骄傲的就是我的孩子们回到了祖国西部,回到阿克苏工作。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跟我一样,选择成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这是一种传承,让我非常感动。”
在疆生活16年,改变了崔振强的很多生活习惯。“我刚来新疆的时候闻不得羊膻味,也吃不惯米肠、面肺,但现在已经慢慢喜欢上这里的美食了。”他回忆起,刚开始工作时经常备课到凌晨,“半夜饿了没东西吃,但有维吾尔族老乡们的米肠、面肺,于是慢慢就吃习惯了。”崔振强笑着说,“现在偶尔不吃一顿,还挺想念的。”
十余载春秋,不只人在变,城市也在变。从曾经在马路上跑的毛驴车,到现在人车分离,“三步一个街头,五步一个游园”,崔振强感慨道,“城市越来越漂亮了”。随着父母、爱人、孩子留疆生活,崔振强早已把家安在了阿克苏,“这样我能更加安心地从事教育工作,也让我决心扎根新疆”。
自2003年西部计划实施起,先后已有数万名像崔振强一样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新疆开展志愿服务。
一路朝南,贴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字样的车驶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和田地区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村小学门前停下。走进教学楼拾级而上,鞋底遗落的细沙点缀着台阶,为这个地处沙漠腹地的校园绘就底色。
8月25日,贴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字样的车驶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曾玥 摄
教室里,2023届西部计划志愿者武申奥正在给六年级的孩子们上语文课。新学期第一课,讲的是《狼牙山五壮士》。与教室相邻的教师办公室里,还有35名和武申奥同届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正在忙碌着。
据校长杨彬介绍,目前巴克墩村小学共有6个年级、452名学生,学校的教学工作全部由西部计划志愿者承担。
2017年末,共青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开始探索“驻村支教 志愿支教”教育扶贫新模式。从2018年7月起,巴克墩小学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委整体负责教学工作,教师班底由来自全国各高校的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组成。2022年,巴克墩村小学西部计划志愿者接力支教服务队获得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在这里,不仅是我在教孩子们知识,孩子们也在教我人生的道理,我们一同学习和成长。”同是任教语文的2023届西部计划志愿者闫金培说,“希望经过我们一代代支教老师的努力付出,能让孩子们真正有机会走出去,看见外面更广阔的天地。”
在六年级(1)班的教室后方,有一面“签名墙”,孩子们的名字簇拥着“是终点 亦是起点”的黑板报。武申奥告诉记者,毕业班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考上内初班,走出大漠,去更远的地方看看。
内初班是一项面向偏远农牧区乡村小学或贫困、边境县城市小学招收应届毕业生的教育优惠政策,旨在让全疆的所有孩子都能获得优质教育机会。
8月25日,2023届西部计划志愿者武申奥正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曾玥 摄
踏入12月,距离新一届内初班的招生考试便已进入170天倒计时。武申奥、闫金培和巴克墩村小学的其他任教老师连日里忙着给孩子们查漏补缺,希望在来年1月的期末考试和5月的内初班考试中收获好成绩。崔振强则刚刚完成近期的第3轮家访,又准备到教学楼巡视供暖装置、检查暖气温度,入冬后每周如此。
“我真的没想到16年前做的决定会给我的人生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回望过去,崔振强动情地说,“这段经历一生难忘,是一份宝贵的人生财富。”闫金培也同样用“难忘”和“宝贵”来形容参加西部计划的感受,“就像我们的那句誓言一样,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完)
中新社江西会昌12月3日电 题:专访赖声川:江西会昌戏剧小镇是多年梦想 冀文化力量滋养家乡小城
中新社记者 姜涛
“我这几天回来会昌时常会想,如果父亲知道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变成了一个戏剧小镇他会怎么想?如果他看到西北街现在的发展,而且自己儿子的戏在这里演出,我相信他会很高兴。”知名剧作家赖声川在位于家乡江西会昌老县城的赖家老屋一侧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感慨道。
近日,知名华人剧作家赖声川在江西会昌戏剧小镇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梁钦 摄
生在美国、长在中国台湾的赖声川坦言,父亲在他14岁时就去世了,江西会昌曾经跟自己距离很远,但父亲1947年离开家乡前在赖家老屋里面拍的一张照片让他印象非常深刻。“我知道他心中非常挂念家乡,20世纪80年代,我在美国收到家乡叔叔的来信,然后开始建立联系,我们打开了一扇朦胧的窗,从此不再是一棵没有根的树。”
2017年10月,会昌西北街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引入以赖声川为代表的特色戏剧文化,全力打造以“戏剧文化高地、戏剧产业基地、戏剧生活社区”为定位的会昌戏剧小镇,致力发展国际化的会昌戏剧季、打造年轻化的戏剧人才集聚区、建设市井化的客家生活美学地。
如今,步入正在收尾建设阶段的会昌戏剧小镇,一派忙碌景象。这里保留了原有老县城街区风貌,印刷厂改建而成的会剧场、由宗祠修葺而成的园林剧场、街屋改建的实验剧场及排练场,更有开放式的有容广场、赖家老屋广场、三角广场,贡水河之岸的全新小镇,所到之处皆有“戏”。
谈及打造戏剧小镇的初衷,赖声川表示最初的想法和计划是每年带一个戏到小镇来,希望家乡民众能够在小镇里面看到平时上海、北京甚至国际水准的演出。“慢慢让会昌变成一个有创作创意的年轻人想来、想待的地方,甚至会让他们产生漂在这里的想法,在这里得到一些营养,看看文化和艺术的力量能不能让这个地方变得更好。”
12月1日,知名华人剧作家赖声川返回家乡祖籍地江西会昌戏剧小镇指导演员排练。黄雯彦 摄
距会昌戏剧季揭幕还有月余时间,专程回到会昌的赖声川看了戏剧小镇的各个剧场,确认舞台、观众席、灯光很多细节方面的设计,并在排练场指导即将在戏剧季中上演的采茶歌舞版《暗恋桃花源》。“这是一种非常完美的传统跟现代结合的方式,我深深地感受到采茶歌舞和《暗恋桃花源》都有了一个新生命,并不是谁服务谁,而是一种一加一大于二的新鲜度。”
“会昌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地方,一路走来到现在,有戏剧小镇这一个全新的生命在往前走,我觉得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这是很难形容出来的一种情感和缘分。”谈及小镇历时多年终于要和大家见面最大的感触时,赖声川如是说。
赖声川称自己是一个喜欢做梦的人,而会昌戏剧小镇是他多年来经营的一个梦想。“我们非常努力地在这里探索打造出一种文化创意的生态,戏剧季期间我自己的三部作品上剧场《宝岛一村》专属版、新作《镜花水月》、采茶歌舞版《暗恋桃花源》将演出,虽然地方相对大城市有点偏远,但我们常常说它好在远,远离城市来看一场戏,你会发现它非常好玩。”
会昌戏剧小镇还设立“艺术家驻镇计划”“原创小剧场剧目驻地计划”等,赖声川认为,世界文化走向大不一定最好,小而精致小而美,像美国俄勒冈莎士比亚戏剧节和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都是小镇型戏剧节。“我们的戏剧小镇可以跟它们做一些连结,建立跨越国界、语言和文化的艺术创作和人才交流网络,就会打开很多可能性,我觉得这是非常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戏剧小镇的未来,赖声川谦称自己不敢有期待,只有梦想。“戏剧小镇开放后,我相信会昌能够成为中国赣南地区的一个文化磁场,所有喜欢剧场和戏剧的人会过来,好奇的人也会很多,为什么是一个小县城?大家会想到这个地方来看看,文化的力量自然就显现出来了。”(完)